安寧規劃

細談安寧療護

「臨終關懷」一詞,在醫療上即指安寧療護,乃是在設備完善之安寧病房,由專業的醫療團隊對癌末病患進行四全照顧。所謂「四全照顧」即全人、全家、全程、全隊照顧。「全人照顧」就是身體、心理、社會及靈性的整體照顧。「全家照顧」就是除了照顧病人外,也照顧家屬。「全程照顧」就是從病人接受安寧療護一直到死亡,乃至家屬的悲傷輔導。「全隊照顧」就是由一組訓練有素的工作團隊,分工合作,通力照顧病患,成員包括醫師、護士、營養師、心理師、宗教師、社工、志工等。

比如像末期癌症病人之生理症狀包括因積極治療所引起的副作用,如噁心嘔吐等,或是腫瘤本身壓迫或釋放一些化學物質而引起腔室阻塞或惡質症等。其處理原則如下:

  1. 細心而客觀的評估病患的症狀,盡量不要使用侵入性的檢查來瞭解其成因,以便對症治療。
  2. 完全相信病患主觀的抱怨,同時確認其發生不適的部位與症狀的嚴重程度,當作醫療處置與成效的根據。
  3. 以非藥物的方式為優先始用,如按摩、舒適擺位等。
  4. 若需要藥物製療,應該從低劑量開始,教導病患按時服藥,並且以口服藥物為先,並且要隨時評估藥效與可能副作用。

醫療團隊除了協助癌症病人適應癌症外,照顧必須在生理、心理、社會、和靈性層面都兼顧到,當病人接近生命的終點時仍應具備下列照護技巧:

  1. 協助病人維持其尊嚴
  2. 盡可能協助病人提高其生活品質
  3. 協助病人家屬面對事實
  4. 臨終的關懷~最後的尊重與滿足

近二十年來,有關死亡和瀕死的議題漸受健康照顧專業人員重視,連帶的對悲傷(grief)和傷慟(bereavement)的相關問題也是如此。悲傷不只造成生理疾病,也造成心理疾病,特別是在喪偶的情況下更是如此。這些研究的結果雖各有不同,但都顯示出:在喪偶後一些症狀會增加,如頭痛、顫抖、頭昏、心悸及各種胃腸疾病症狀。

哀悼的四項任務:
哀悼是一種過程而不是一個狀態,悲傷的人必須履行以下四項任務才能完成此一調適失落的必要過程。
一、接受失落的事實:對失落事實的否定可由輕微的扭曲到嚴重的妄想。常見所謂「木乃伊化」,即保留逝者遺物、用具、及房間擺設等,以備逝者復活之用。此外,以貶抑或漠視逝者價值,及將逝者遺物拋棄等「眼不見為淨」的方式來否定失落的意義。還有「選擇性遺忘」,將與逝者有關的事物,甚至逝者形象,完全由記憶中抹去。
二、體驗悲傷的痛苦:包括生理、情緒、行為上的痛苦。最常見的是斷絕感覺及否定痛苦,如此逃避悲傷的人遲早會崩潰,通常是感到憂鬱。
三、重新適應逝者不在的環境:依生者與逝者的關係,及逝者生前扮演的角色,而有不同的意義。死亡會迫使生者調整自我概念、生存價值和人生觀。
四、轉移注意力去建立新關係:生者往往緊抓著對過去的依戀而「不再去愛」,所以要協助生者轉移目標去開創新生活。

上四項任務完成之時即哀悼結束之時。親密關係的失落很少在一年之內完全解決,對大多數人而言兩年並不算太長。有些人似乎永遠不能完全脫離悲傷,「哀悼永遠不會結束,只是隨著逝去的歲月減輕。」

悲傷輔導:
悲傷輔導是協助生者將「塞住淚管的石頭移開」,使其有適當表達情緒的時間和空間。在宣洩過後,協住他們重新整理思緒,新的窗口就會射入希望的陽光。其目標是協助生者完成與逝者間的未竟之事,也就是哀悼的四項任務。

誰來做悲傷輔導?有三種基本型態:

  1. 專業服務:醫師、護士、心理師、社工人員等。
  2. ‬義務服務:受過訓練的義工。
  3. 自助團體:共同經驗者互助。

悲傷輔導的原則與程序如下:

  1. 協助家屬體認失落並接受事實:鼓勵談論死亡事件。
  2. 幫助家屬界定並適切表達情感:包括憤怒、悲哀、焦慮、愧疚、無助等。
  3. 幫助家屬在失去逝者的情況下重新生活。
  4. 協助家屬將情感從逝者身上轉移:發展新的人際關係。
  5. 提供悲傷反應的時間:週年忌日、節日、紀念日。
  6. 解說「正常」的悲傷反應。
  7. 允許個別差異:使家人親友接受。
  8. 提供持續的支持:至少一年以上,可引介自助團體。
  9. 檢查防衛機轉和調適模式:評估、探索及指引。
  10. 辨認病態悲傷行為並轉介:以便進行治療。

可使用某些有效的技巧:直言不諱(談論死亡)、使用象徵(逝者相片、遺物)、寫信(給逝者)、繪畫、角色扮演、認知重建、製作回憶錄、引導想像(空椅子法)、心理劇等等。藥物須謹慎的使用,以解除焦慮或失眠為重點。

葬禮儀式處理得當可以增強失落的真實性,提供表達對逝者想法和感受的機會,並可提供家屬社會支持網絡,有助於宣洩悲傷。證據顯示專業服務、義務服務及自助團體均能降低因失落而產生精神症狀和身心失調的危險性。